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胡亮:郊寒未远,岛瘦不迟——《敬隐渔研究文(2)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26日 12:49:5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启动仪式上,我向张英伦先生建议,这本书不是虚构的,可以称为好历史,也可以更名为《余靖寅批评传》。他部分采纳了我的建议,后来又将《景音于

在启动仪式上,我向张英伦先生建议,这本书不是虚构的,可以称为好历史,也可以更名为《余靖寅批评传》。他部分采纳了我的建议,后来又将《景音于传》改名为《景音于传》,编着《景音于集》,2016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线。

《静音语集》包括作者的古诗、新诗、小说、散文、评论、书信和翻译(包括法语翻译和中文翻译)——作者的法语作品和法语翻译作品也由张英伦先生翻译成中文。景音宇将《阿Q正传》部分译成法文,张英伦先生将法文回译成中文,而不是直接使用鲁迅的原文,为了让中国读者感受景音宇的分句翻译和修改翻译风格。匠心如此令人佩服,心血之作令人钦佩。

刚看完这两本书,我也试着写了《可能的七里靴——景音宇诗词及译诗导论》。 1 月 18 日。这篇论文得到张英伦先生的好评和大力推荐,并经王金厚先生审阅,后来发表在2017年第二期的《郭沫若学术期刊》上。贬低郭沫若,有人嘲笑我为《郭沫若学报》投稿。你不努力学习,不深思熟虑,每次你用道德家欺骗别人,我都懒得告诉他们郭沫若是什么。这是八卦。

也正是在这前后,由于这两本书的出版,国内关于景音于的研究已经掀起了不小的热潮。与张英伦老师讨论,想整理相关成果,编纂出版《敬阴钓鱼研究文集》。

按照我的原意,本文将分为四卷:第一卷包含景音宇与罗曼·罗兰的书信往来;第二卷收录鲁迅、李杰仁、郭沫若、孙福元、孙福喜兄弟、郑伯奇、茅盾、程方武、周全平、林儒吉、林文勋父子、沉从文、梁宗岱、戴望舒、叶凌峰、傅雷、罗大刚、葛宝泉等与景音宇的著作(包括日记、书信、回忆录、随笔、随笔)有关的文字,既有赞叹、质疑、误解甚至谩骂、史实和错误,也可一起作为史料保存;第3卷包含最新研究成果;第4卷有张应伦先生编着的《经印语》(1901-1933)。

张应伦先生大体上同意我的想法,但他认为卷2的文字是零碎的并且容易出错。不是疏忽的,也不需要收录在《靖隐喻研究文集》中。我尊重张英伦先生的决定,我们最终将研究论文汇编成三卷,即史料卷,散文卷和编年史卷,史料包括景音宇、罗曼·罗兰、鲁迅、莱昂·巴扎尔盖特(欧罗巴主编)等的书信,以及罗曼·罗兰的相关日记。原文主要为法文,由张英伦先生翻译为中文。论文收录论文由胡亮、冯铁(Raoul David Findeisen,瑞士汉学家)、袁立、张英伦、朱牧、钟琴、廖久明、陈李、刘志霞(旅法学者)、王进厚、王锡荣等四当代学者关于净音域的青少年最新研究成果。卷三年史载有张英伦先生编纂的《景寅年鉴(1901-1933)》——我认为这个年代可以进一步发展,例如上述国内外史料被详细引用并注明出处。出自《惊隐喻研究文集》终集,关于惊隐喻的诗词与译本,小说的创作与修改,《约翰·克里斯托夫》的中文译本,《阿Q正传》的法文译本而《函谷关》、与罗曼罗兰的交往、与鲁迅的交往与误会、《镜印御传》的价值与特点等,都汇集了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在所难免,令人遗憾。例如瑞士汉学家冯铁的《景寅玉法译及其法文写作:以郭沫若为例(1924年译)》(译者何浩培),原文质量很好,但中文文字非常好。不能恭维我,我什至怀疑翻译者可能会使用翻译软件。再比如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钟琴的《初见伟人:“新势力”寻求精神慰藉——品味阅读》,提到希腊文明但不是希伯来文明,自幼被景音宇接受的外来文化资源可能被误判。好在瑕疵没有被掩盖,归根结底是功劳。 2019年12月,该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精装出版,作为景银宇诞辰120周年的礼物。

《镜音于研究集》、《镜音于传》和《镜音于集》,可以说是镜音于研究的重要成果,生动的案例研究早期中法文化交流的历史不仅是遂宁地方文学的必备书目,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和翻译文学不可多得的史料。即便如此,也不过分:这些书填补了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一个显着空白。

我期待的余景音研究的四大项目,即编年史、批评、收藏和研究收藏,已经由张应伦先生十年完成。当然,《净寅研究论文集》可以继续补充和修订。就《净寅研究文集》的编纂而言,以上已经暗示了,主要功劳也应该归于张英伦先生,我的议案、建议、协助出版,虽然很光荣,但不能成为掠夺张英伦先生美貌的借口。所以,我想占下这篇文章的一角,代表个人,谨代表景银宇的同胞子孙,向张应伦先生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敬意。张应伦先生早已蒙上了一层冰霜,今年已经八十三岁了。我们祝他永远健康。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网址: http://www.zgxdwxyjckzz.cn/zonghexinwen/2021/0726/653.html



上一篇:《雷雨》——研究文献
下一篇:现代IONIQ 7路试谍照曝光,有望提供800V快充系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投稿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版面费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发表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