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探问集——20世纪中国画学研究》(3)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7日 08:4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 中国画的阐释 这个范畴与“传统画论及其研究”有重叠,但又很不同。它由对传统画论本身的阐释转移到了对中国古近中国画的阐释。“中国画的阐释

三 中国画的阐释

这个范畴与“传统画论及其研究”有重叠,但又很不同。它由对传统画论本身的阐释转移到了对中国古近中国画的阐释。“中国画的阐释”是对中国画整体的研究,包括其精神与形式语言传统、风格流派、操作实践、理论主张、历史传承、传播接受各个方面。但作为理论形态的传统画论,不只是“阐释对象”,也是“阐释主体”的“武器”。

“中国画的阐释”,是用现代汉语、现代学术方法对中国画进行的诠释。这种诠释要求对古近中国画做出历史的全方位的系统解读,总结它的历史经验,指明它的主要特点、价值和“现代转型”,研究它在新的历史情境中遇到的问题如现代意义、发展的可能性、面对挑战所采取的应对策略等,从而对它起到学术上的支持、引导和规范作用。

对中国画的现代阐释,乃现代历史环境和中国画的变异本身提出的:一是历史要求中国画适应现代世界;二是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画的巨大挤迫;三是近百年中国画的激烈变革与论争,使它逐渐模糊了自己的面目。三者合力,迫使它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基本问题。

从清末民初起,中国画开始面对这样的挑战,也就开始以实践和理论两种方式回答类似的问题。画家逐渐分成了“守成”与“激进”两大类,前者努力以传统的变通逻辑推进中国画渐进的变革,后者努力以契入西画的方式推行相对激烈的变革。理论阐述和论争虽然众说纷纭,歧义甚多,但大抵是站在这两种立场上展开的。众所周知,前者的代表人物有黄宾虹、金城、陈师曾、潘天寿、秦仲文等, 后者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高剑父、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总的来说,激进一方得到了时代环境和意识形态更多的支持,以“革新”“革命”“现代”的姿态,将守成一方斥为“封建”“保守”“落后”, 于是, 用西方观念和西画画法改造中国画逐渐演为主潮。时至今日,包括大量国画家在内的国人对传统绘画的鉴赏能力每况愈下, 以“现代”名义对传统中国画进行的无知贬低和否定一拨接着一拨。在“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大力炒作现代艺术的声浪中,中国画自我异化和边缘化的步伐日益加快,迅速走向多元,而多元淡化和模糊了中国画的特点与边界。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画的阐释” 就显得格外重要。

或曰,近百年来的中国画论争,都是在“阐释”中国画,论者各有说法,各执一词,越争越乱。近年的论争,情绪化的浅薄文章比比皆是,有学术深度、有说服力的论说难得一见,市场引导潮流,现代媒体又钟情于热炒“笔墨等于零”一类“酷”语,于此境域倡导阐释中国画的“中国画学”,能做出什么好成绩、好结果?笔者的看法是,这只是现实的一个方面,现实的另一方面是,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加速,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也会愈加强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画创作回归传统的趋势就是明证。此外,近百年来中国画创作和论争的“混乱”是表象上的,如果仔细梳理,可以发现它们提出的阐释都可以归纳,也都有规律可循,可以变成新的“ 中国画的阐释” 参考利用的资源。当代学术领域存在的腐败现象主要是体制性、过渡性的,要看到许多严肃的学者在做着严肃的研究,而在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学者,眼界更加开阔,对现代学术方法的把握也更加自如,不少人对现代的课题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认真反思了中国近百年的激进倾向及其后果。对“中国画学”的重新界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有所作为的机会和场域, 只要不是急功近利地对待“ 中国画的阐释”, 阐释获得突破性进展,是可以预期的。

“中国画的阐释”不同于中国画的论争,它应该是学术性、建设性的。如果把“中国画学”界定为“中国画的阐释”这个范畴,就需要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课题,一切有兴趣、有能力的学者应该关心它,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它。这样的课题,不应有时间、规模的限制, 也不必纳入政府行为和政绩工程,而应当是一种民间的、自觉的学术活动和学术追求。可以有不同的主张和阐释方法,可以相互商讨,但必须尊重基本的学术规范,拒绝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所谓“建设性”,绝不是空洞的赞美,也包括选择和批判。建设性与批判性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画的阐释”应当在传统画论和既往中国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既往的种种阐释需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纳入新的阐释系统;“中国画的阐释”要借鉴各种新的有益的学术方法,但方法必须紧扣对象和问题,不能生搬硬套。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网址: http://www.zgxdwxyjckzz.cn/zonghexinwen/2021/0707/607.html



上一篇:张寅彭的清代诗学研究
下一篇:礼赞大师 | 周予同:中国经学史研究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投稿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版面费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发表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