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礼赞大师 | 周予同:中国经学史研究的奠基者(2)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7日 08:44:3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为《中学生》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周予同的许多文章都刊载其中,包括他关于经学史研究的一系列论著,“经学史”和“甲骨学”这两个学科概念,

作为《中学生》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周予同的许多文章都刊载其中,包括他关于经学史研究的一系列论著,“经学史”和“甲骨学”这两个学科概念,也都是在他写给中学生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的。这本杂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其中就有周予同后来的学生、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他回忆说:“我小学是在农村读的,那时就通过这本杂志,认识到原来经学是这个样子,原来经学有它自己变化的一个过程……开明当年为中学生写的这些文章,超过了今天所谓的论文。”(来源:纪录片《大师·周予同》)

《周予同教育论著选编》

“经学之继承的研究已大可不必,而经学史的研究当立即开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予同将研究重点从教育转向经学史,成为后来人们熟知的一代经学史大家?促使他发生思想转变的,依旧是疾风骤雨的现实。

20世纪20年代,当周予同在对旧式教育发起猛烈抨击、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改革时,有一种刺耳的声音却始终“死灰复燃”,那就是北洋军阀政府一再强迫学校添设“读经”课程。从当时的历史语境看,“读经”往往是军阀政府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而周予同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1926年8月,当孙传芳又强令东南五省学校添设读经时,他满怀激愤地写下了著名的《僵尸的出祟——异哉所谓学校读经问题》一文,呼吁:“经学之继承的研究已大可不必,而经学史的研究当立即开始。”他说,“经是可以研究的,但是绝对不可以迷恋的;经是可以让国内最少数的学者去研究,好象医学者检查粪便化学者化验尿素一样,但是绝对不可以让国内大多数的民众,更其是青年的学生去崇拜……”

现实的逼促之外,周予同立志要做的这项从历史入手来解剖经学来龙去脉的工作,也恰是当日学术界所需要的。在他看来,经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文史学的情况仍落后于现实。当时学界对待经学的态度有四种:一派主张“废弃经学”,大学时受老师钱玄同影响,周予同原先也趋向否定“经学”,但他认为应该进行历史的研究,不必高呼口号,而使打倒和废弃的理由了然于胸中。另一派则是“抱残守缺”的国粹家们,周予同认为他们不顾经学内部巨大的认识分歧,“经史不分,汉学宋学不分,今文古文不分”,盲目宣扬专经复古,这在当时非常普遍。另外两派则是延续了晚清经学的两大学派,或继承孙诒让、章炳麟的学派坚持“古文”;或宣扬廖平、康有为的论点,专主“今文”。这两派在当时大学讲坛上势均力敌。在他看来,主“今文”的对新事物较易接受,主“古文”的则对新事物每趋抗拒。所以,“使青年学人超脱传统的学派偏见”,在历史中客观、系统地溯清经学的本来面目和演变历程,是当时必要的学术思想工作。

但关于经学史的研究宗旨,周予同自己却始终是谦逊的,在1928年给顾颉刚先生的信里,他说:“吾人愚拙,于社会无他贡献,只能廓清旧日思想之途径,使后来者不致多走错路,枉费精神而已。”在晚年的《自传》中,他写道:“我是命定的不得已去研究国故学的人。我研究中国的经学与史学,主观上是要从思想上文化上清算长期的封建社会,绝不是恋旧、怀古,也绝对不想赶时髦。”这便是周予同研究经学史的态度。他说,这是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止,他发表的论著绝大部分都属于经学史范围,包括《经今古文学》《群经概论》《经学历史》注释本、《孔子》《朱熹》《“孝”与“生殖器崇拜”》《经学史与经学的派别》《纬书与经今古文学》《纬谶中的孔圣与他的门徒》等等。经学问题是晦涩难懂的,但因为周予同的多数论著都是写给青年学生看的,他写得那样通俗清晰,而又饶有情趣,直到今天,依然是众多学习中国思想文化史青年的案头之书。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恪守一生的治学原则:研究历史应该“古为今用”,但必须“论从史出”

作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经学遗产无疑是庞大而复杂的——自从西汉统治者把儒学当作治国法典而立为官学,宣告它的正式诞生开始,“经”的范围越来越多,解经的注疏也越来越多,发展到清末,经部书籍在数量上已非常惊人,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但周予同正是从最基础性的整理材料入手,开始了他的经学史研究。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网址: http://www.zgxdwxyjckzz.cn/zonghexinwen/2021/0707/608.html



上一篇:《探问集——20世纪中国画学研究》
下一篇:《雷雨》——研究文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投稿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版面费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发表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