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版[10/30]
-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0/30]
-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0/30]
-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0/30]
-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0/30]
-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0/30]
礼赞大师 | 周予同:中国经学史研究的奠基者(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先生认为,经学是封建时代统治学说的总称,但它决不是凝固的铁板,而是内部存在着不同学派的统一体,因此整理材料,首先应该注意经学的分派,求
“先生认为,经学是封建时代统治学说的总称,但它决不是凝固的铁板,而是内部存在着不同学派的统一体,因此整理材料,首先应该注意经学的分派,求同,求异,决不能‘混'。”朱维铮这样说。那么,如何区分经学派别?周予同抓住了中国传统经学的中心人物——孔子,他认为历代经学家的一切分歧和争论,焦点便在于此。以此为标准,周予同将经学归为三大派,即“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孔子致治之说”的“西汉今文学”,“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的“东汉古文学”,和“以孔子为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载道之具”的“宋学”。
为什么孔子问题总是争论不休?在周予同看来,这是因为历代经学家们总是用个人的主观的孔子,来代替客观的真正的孔子。从历史的视角探讨孔子,他认为:“真的孔子死了,假的孔子在依着中国的经济组织、政治状况与学术思想的变迁而挨次的出现。”他赞同梁启超的说法:“孔子渐渐的变为董仲舒、何休,渐渐地变为马融、郑玄,渐渐地变为韩愈、欧阳修,渐渐地变为程颐、朱熹,渐渐地变为陆九渊、王守仁,渐渐地变为顾炎武、戴震”,以适应不同时代的政治需要。于是,面对经学遗产里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孔子”,周予同尽心尽力地,通过大量史料的爬梳,试图还原出一个真的孔子的轮廓——历史只证明,“孔子是一位实际的教育家,他是一位不得意的政治思想家,他是一位专研道德问题的伦理学家”。他还撇清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认为六经之所以与孔子发生关系,是汉朝实行尊孔政策,以六经为儒家所专有的缘故;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假的孔子”,他特别挑出两汉纬谶中的假孔子形象来示众,因为他认为,在中古时代,孔子由人变成超人,变成救世主的神灵,其源盖出于此,从此,便被专制统治者当作了“宗教教义大全”;并且,他毫不讳言,纬谶家们给孔子穿上奇装异服的伎俩,以后不断在历史中重演。(参考:朱维铮,《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
从上述周予同对旧经学的清算不难发现,他的切入点是现实性的。对于旧经学,周予同的态度是鲜明的,可是,在治学方法上,他是以“谨严”而著称的学者,他始终秉承着科学的态度,从整理材料入手,坚持“论从史出”的踏实学风,而不是光喊义愤的口号。正如他自己所说:“对于研究对象,首先不要先存肯定或否定或半肯定半否定的主观,然后在这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论证来替自己的臆说张目……研究历史应该‘古为今用',但必须‘论从史出',牵强比附的影射,主观武断的类比,种种非历史非科学的方法,需要在学术界继续扫除。”这是晚年他在《自传》中对青年学生的忠告,也是他恪守一生的治学原则。
《孔子、孔圣和朱熹》
“他有良心,有人类的爱,有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人群服务的意向”
然而,历史巨变前夜的中国,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周予同的经学史研究也不得不中断,从抗战全面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前,他的著述寥寥无几。“崭新的社会正在临盆,这东亚的大地正在为阵痛而呼号而拘挛……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说啊写啊的时代,不仅仅是组织的时代,而是要求行动的时代了!”他是这样呐喊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积极投入民主运动,成了闻名的民主教授。1946年,当李公朴、闻一多相继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周予同在课堂上拍案而起:“他们要独裁就独裁,要专制就专制,何必还要讲什么三民主义?假如要杀我的头,那么没有法子,我本来就活够了。读书人就是这一点是可以顶天立地的。”(金冲及回忆,来源:纪录片《大师·周予同》)随后,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的帮助下,他与张志让、蔡尚思等发起成立了反对蒋介石独裁专制统治的团体——上海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大教联”)。
他还不遗余力地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37年,在一篇面对中学生的笔谈中,周予同不仅希望青年一代可以摆脱“士大夫的末运”,并痛切于自己一辈人的堕落:“眼看见一批一批的青年们以革命志士的姿态踏上抗争的路,而终于以腐败的官僚、政客、土劣的身价送进坟墓里去。甚至于借着一切可利用的幌子,在任何机关里,进行其攫夺的私计。变了质的士大夫的丑态真可谓扮演到淋漓尽致了!”他希望青年一代挺起脊梁,“变为知识分子或生产技术人员,对于国家民族有所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网址: http://www.zgxdwxyjckzz.cn/zonghexinwen/2021/0707/608.html
上一篇:《探问集——20世纪中国画学研究》
下一篇:《雷雨》——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