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礼赞大师 | 周予同:中国经学史研究的奠基者(4)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7日 08:44:3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终于,漫漫长夜过去,周予同和友人彻夜不眠地听了一夜的炮声,等来了上海解放的曙光。周予同的学术生活又重回正轨——解放初期,他担任复旦大学历

终于,漫漫长夜过去,周予同和友人彻夜不眠地听了一夜的炮声,等来了上海解放的曙光。周予同的学术生活又重回正轨——解放初期,他担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教务长,后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他重新投入经学史的研究,1959年,他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开设了全国大学中独一无二的“中国经学史”课程,悉心地培育学生。

多年后,学生陈根棣回忆起当时的课堂场景,印象最深刻的是周予同总能通过有趣的比喻,把深奥难懂的经学理论讲得引人入胜。如讲儒家学说的发展史,他用造房子来做比喻:儒学学说打地基的是孔子,砌墙壁的是董仲舒,最后由朱熹盖屋顶。又如谈到论文中“史”与“论”的结合,他说大体有三种形式:一种文章立论明确,史料扎实,史料和理论观点是融会贯通于整篇文章之中,好似鸡蛋糕,分不出哪个是鸡蛋哪个是糕。第二种在引用资料叙述之中,往往引用一些经典作家的话,但比较生硬,这种文章好比一盘鸡蛋炒饭,虽然拌在一起,但蛋和饭泾渭分明。还有一种论文,整篇文章都是诗云、子曰,史料不少,但观点模糊,好似一盘盖浇饭。他鼓励学生学会写好第一类文章。

在师生们的记忆里,周予同的与人为善、宽厚热诚也是出了名的。正如廖梅所说:“仪表整洁,谦逊平和,乐善好施,这几乎是师友学生对周予同的一致评价。他信奉‘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只要人们不违背道德原则,小缺点可以原谅。他总是尽心尽力替人分忧解难,朋友临危,他更是挺身而出。他支持过困境中的周谷城,还介绍失业的赵景深到绍兴第五中学教书,帮助贫困交加的陈守实找到教席。”(廖梅,《春风中的烈焰——记历史学家周予同教授》)所以,很多人说,周予同性情温和,怎么看都不像当年“火烧赵家楼”的人。

但是,骨子里那个不卑不亢的周予同始终都在。尽管他在“文革”中遭受挫折,但那份学术信念始终未曾泯灭——拨乱反正后,晚年的他瘫痪在床、无法执笔,却仍然指点朱维铮撰写有关论文,并编辑自己的论著选集,想为中断了数十年的经学史研究留下一些火种。《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问世后,经学史研究再次迎来了春天,作为海内外研究经学史学者的必读书目,直到今天依然润物无声。生命走到尽头的这年,他口述了《周予同自传》,回顾了他一生的忧虑和主张,并为青年学者指点迷津、提出厚望。

“他有良心,有人类的爱,有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人群服务的意向。他注重品性,尊敬学问,看不起投机取巧的家伙,看不惯装腔作势的派头。”这是周予同曾写下的自评,也是他用尽一生诠释的,“没有变质的士大夫精神”。


作者:本报记者 陈瑜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网址: http://www.zgxdwxyjckzz.cn/zonghexinwen/2021/0707/608.html



上一篇:《探问集——20世纪中国画学研究》
下一篇:《雷雨》——研究文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投稿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版面费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发表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