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讲座|吴晓群、陈莹雪:古希腊的辉煌与现代希(3)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29日 03:59: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陈莹雪:现代希腊的东西二元性 今天的分享我想先从一本游记说起,这就是《康有为列国游记》。康有为在本书最后一章提到希腊,应该算是近代中国西

陈莹雪:现代希腊的东西二元性


今天的分享我想先从一本游记说起,这就是《康有为列国游记》。康有为在本书最后一章提到希腊,应该算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以来第一位对希腊有直接经验的学者。他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流亡海外十几年,在这期间游历了海外各国,其中也包括希腊。他来到希腊的时间是1908年夏天,这篇游记所记录的旅游行程,我想和现在大多数中国的游客去希腊所做的事情不会有太大差别,就是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博物馆。他在希腊游览了三个地方:雅典、柯林斯、科夫岛,所做的主要的事就是游览古迹,对于现代希腊所提甚少,仅有两处,也是非常负面的评价,总的来讲认为现代希腊与西、北欧诸国相比,比较野蛮,与伟大的古希腊人也没有什么关系。

今天有读者提问:大家为什么关注古希腊,而不是现代希腊。其实这个现象近代以来一直都有。康有为在游记结尾时认为古今希腊没有什么关系,这个论断在他那个时代来讲,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西方人都持这种观点。但这句话其实对当时希腊人的伤害是很大的。十九世纪希腊的历史学家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论证他们是古希腊人的后裔。

对现代希腊人和古希腊人关系的质疑,这其实是对希腊人身份认同的一种质疑。比顿在他的书中想要解答的也正是希腊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实际上我认为他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就现在希腊历史发展来讲,对于希腊人到底是什么、谁是希腊人这些问题还存在持续的争议。

关于身份认同的最近两次争议,一次是2000年出现的去除身份证上的宗教信仰标识,因为长久以来在希腊人身份认同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他们的语言——希腊语;另外一个是东正教的信仰。去掉这个宗教标识,在当时引来很大的争议。另外一个是移民带来的问题。2016年有很大量来自于穆斯林地区的移民,带来的问题是要不要在雅典建一个清真寺给这些人。在希腊建清真寺这件事情当时也引起很大的争议,不止是清真寺,当时希腊的很多大学也在讨论要不要设一个伊斯兰教的研究方向?在这之前,希腊公立大学是没有这个方向的。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关乎到希腊人该如何定义自己?希腊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比顿在他的《希腊三百年》这本书当中给了一个关键线索,这个线索是希腊既属于东方,也属于西方,它是兼具东西二元性的民族。

从我过去一段时间对希腊历史的研究来讲,我是比较认同比顿这种定义的。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一下,所谓现代希腊这种东西二元的要素,东是指什么?西是指什么?

来自东方的要素实际上主要是两个部分,也是现代希腊的两个历史遗产:一个是拜占庭遗产,这部分的历史遗产,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东正教的信仰,东正教的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是活的拜占庭的遗产;另一个历史遗产就是奥斯曼统治的遗产。虽然说奥斯曼统治的遗产,在希腊国家建立之后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否定与遗忘,但官方的否定与遗忘还是不能完全抹掉这部分遗产。

所谓西方的元素,其实就是欧洲的元素,就是希腊成为欧洲国家的那些元素。希腊成为欧洲国家,也是一个特别近代的时间。因为在1454年以后,希腊经历四百多年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从地缘政治讲,希腊属于东方。它成为欧洲国家,肇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今年庆祝希腊独立战争爆发两百周年,我们也可以大致推断一下希腊成为欧洲国家的时间,也就是两百年。

希腊成为欧洲国家的关键因素,在我看来就是对于古希腊文明的再认识。比如说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希腊的一些知识分子,就是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大多数人在西方有过求学经历。他们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现了西方人书写的古希腊的历史,就像吴老师所说的近代传统的古希腊历史,他们再把这段历史引进来。引入进来以后,把古希腊人奉为自己的先祖。从这个时候开始,生活在东地中海的说希腊语的这群人才有可能,或者说有资格去说自己是欧洲人,自己的国家是欧洲国家,这是西方的一面。

实际上东西二元并不是完全融合的,它们的融合也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在很长段时间里,东和西是相互撕裂的。举个例子,比顿书中也提到过,我们现在看到雅典城是符合西方人想象中的古典式的城市,有古迹(卫城建筑群),也有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大学、图书馆、科学院等建设群),这些其实都是雅典在希腊王国成立之后,经历一个翻新改造而成的。翻新改造的过程,实际上把拜占庭遗产和奥斯曼的遗产尽量抹去了。尤其是奥斯曼遗产,雅典城内几乎没有任何清真寺了。并且把每个街道重新命名,而使得这些街道更符合人们对古希腊人的想象。但这种倾向于古典的改造,也有时段和地域局限。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网址: http://www.zgxdwxyjckzz.cn/zonghexinwen/2021/0629/604.html



上一篇:精选历史旅行文学佳作,商务印书馆推出“远方
下一篇:笔记史料“三世说”——《近现代史料笔记丛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投稿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版面费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发表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